聚焦两会 了解教育“关键词”

发布日期:
2022-03-16

浏览次数:

来源:

京师通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下面我带大家一起来看——



No.1   立德树人


报告原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

我们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要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家校育人共同体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

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要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格局,引导教师打造“经典红课”和系列慕课,引导高校建立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完整培养链条,使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



No.2 教师工资待遇


报告原声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尤立增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这是“强基固本”之策。各级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把改善与提高教师待遇作为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战略,优先保障对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

综合性大学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当地师范大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培养精准度,按需培养,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乡村教育振兴输送大批优秀的师资。



No.3  优质均衡


报告原声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可以使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得到极大改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通过建立“城帮乡,全覆盖”的城乡“校联体”教育网络,着力提高乡村优质教育覆盖面,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规划布局应改变静态的地理思维,注重与人口流动的匹配性,资源配置要形成动态。建议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制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No.4  减负


报告原声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

落实“双减”,需综合施策,持续用力。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治标”已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还需在“治本”上下功夫,着力强化校内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发挥好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统筹,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晓进


建议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提升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同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和校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教育教学主阵地。同步推进政策配套与工作开展,做好安全与保障工作,统筹部署落实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No.5  学前教育


报告原声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杨善竑

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应是“普及普惠安全优质”,这就要进一步压实政府责任。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影响着学前教师队伍稳定性,是困扰学前教育的瓶颈,同时我们也期待学前教育法的正式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


当前,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必要和紧迫。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上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一方面拓展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鼓励不同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办园,以增加有效供给,缓解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调整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多为老百姓提供“离家近一点、价格低一点、质量好一点”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No.6  县域普通高中


报告原声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


政府部门应在教育投入上向县中倾斜;从政策导向上下功夫,如“双一流”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实施指标到县;切实加强招生计划和录取过程管理,落实高中阶段县域内招生,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严防“掐尖”现象;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学校的自主管理权。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必须严格控制“野蛮招生”,包括“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卡住招生的关键点。省级人民政府和地市一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当起责任,严格普通高中招生管理,严禁高中阶段跨地市招生,以重振县中教育;对高中跨地市招生问题突出的省份,要进行教育生态治理问责。



No.7  民办教育


报告原声

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代表委员

中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


应该以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目标,从两方面对民办教育进行规范:一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民办学校应加强党的建设,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政策规定,推进自律管理,实现规范发展、安全发展基础上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地方政府部门应按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稳慎,精准施策。



No.8  高等教育


报告原声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


中西部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半数之多,是中西部全面振兴的战略内生力量。没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就无法全面缩小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成效转化为区域经济的支撑能力,走出一条立足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具有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 严纯华


兰州大学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基础学科优势,依托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战略性、稀缺性优秀人才。



No.9   协同育人


报告原声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

学生的成长与培养,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底色,学校教育是核心、是主体,社会教育是保障、是环境。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急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向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

职业教育是跨界培养人才的过程,首先需要产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与协同。同时,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让学生家长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还需要从家庭层面进行发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No.10   高校招生


报告原声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及农村地区高等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千万学子对“上好大学”,尤其是“在家门口上好大学”充满了热切期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这是促进教育公平、让教育更好惠及全民的重要举措,必将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高校要主动与中西部地区“结对子”,本科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开设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要实现招生专业全覆盖,加大研究生支教团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指标支持力度,鼓励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