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通过对数千名学生的学业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研究发现,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和智力水平、勤奋程度等相关,但更多的学生之所以成绩不够好、学习效率低、难以取得更好的学业发展,其实在于三个关键维度: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双胞胎兄弟,成绩差别很大 —— 家庭?父母?智商?➯ 同班级、同老师,每个同学成绩不同 —— 学校?老师?➯ 同样的课堂45分钟,有的学会,有的没学会 —— 时间?勤奋?➯ 考入高中时分数相近,一年后相差50多名 —— 起点?基础?
提高学业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学习动力。学习动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来实现。
在我接触过的学生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案例:张一和王二是两名情况非常类似的学生,都从普通中学考入市重点高中,中考成绩仅有1分之差。不同的是,张一凭着这1分压线进入了重点班,而王二只能在普通班学习。前者在重点班中排名倒数,后者在普通班排名前五。经过一年的学习,王二达到了重点班的中等成绩,而张一的成绩却不如普通班的一二十名。
或许您也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中考成绩仅差1分,一年后,普通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反而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们在对两位学生访谈时发现:
✎ 两名同学的学习时间几乎相同,家庭情况相差不大,课外报班也一致,并且重点班的师资远高于普通班。
✎ 不同的是:张一在进入重点班后,发现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在月考的重重挫折下,形成了“学习能力不如重点初中升学的同学”的想法;而王二在进入高中后,始终坚信自己就是重点班的水平,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就与重点班同学对标。
这恰恰是两位同学产生巨大反差的关键点,即二者的学习动力不同、自我效能感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张一认为自己即使努力了,也无法比肩重点初中升学的同学,王二却觉得只要改进自己的短处,再加上足够的努力,肯定能进步。正因为自我效能感的不同,以至于两位同学在相同起点的情况下,一年后形成了如此大反差。
上述案例表明,张一和王二在学习动力上的内驱力是不同的。尽管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许多方法来激励学生,但学习的动机必须来源于学生内心的深切认可,否则,将不具备可持续性。
① 自我认识:学生应当了解人与自然、他人与自己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专长、价值观、能力等。当学生们知道自己的性格适合做什么、自己的能力擅长做什么,以及自己希望做什么时,就会对未来的大学和职业有一个初步的想法。② 外部探索:探索职业世界,需要对家庭、大学和专业以及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外部探索,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内心对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的向往,随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生涯目标。
当人们的行为有了清晰的方向,并且不断丈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时,这份目标的动机就会得以维持和加强,冗杂而又枯燥的理论知识、一重又一重的危机与困难,几乎都会因为你强大的内驱力迎刃而解。
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回顾现有的学习成果,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成就感。当学生们尝到了刻苦学习带来的正向回报的甜头,产生自我认同感,自然会加强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力。
而缺乏合理的目标,初期的表现便是学习没有积极性、无精打采、死记硬背,后期就会出现考试焦虑、心理抑郁甚至自暴自弃。所以说,是否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包括对自我认知、外部探索以及目标选择等方面,都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亟为重要的因素。
关于学业能力提升,您还有什么见解?欢迎在公号留言,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