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在第二届学习力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杨娟教授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作为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有着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杨娟教授围绕学习力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见地的阐述,为青少年学习力培养与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谈及投身学习力研究的历程,杨娟教授透露,自己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开启了教育探索之路,至今已超二十年。研究初期聚焦遗传因素与生涯规划,随着实践深入,她发现许多孩子并非缺乏学习动力,而是方法不当。2020年,杨娟教授提出“BMA三要素理论”,将学习力拆解为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三大维度,包含学习意义感、元认知策略、自我管理习惯等九个具体方面。“这三个要素就像轮子一样,必须协同运转,才能让学习高效推进。”她形象比喻道。
当新京报记者问向杨娟教授“学习力和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怎样的具体联系?”时,杨娟教授在专访以芬兰教育为例,指出其重视“学会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作业时间少却成绩优异,印证了学习力对学业表现的核心驱动作用。杨娟教授表示,根据其团队的研究也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动力、策略和习惯方面均表现突出。“学习力是‘因’,成绩是‘果’,提升学习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成绩提高。”
对于如何提升学习力,杨娟教授分享了几点具体的建议。她认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同时,学习者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此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不可或缺,比如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参与讨论等。“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键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找到最能提升自己学习效率的方法。”杨娟教授在专访中强调表示。
在专访中提到“学校与家庭如何协同推进青少年学习力训练” 时,杨娟教授指出,二者应形成互补关系。若学校引入专业学习力服务,将成为系统化训练的核心阵地,通过开展个性化测评、开设分层课程、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指导,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而家庭则需成为个性化支持的坚实后盾,营造低干扰、高支持的成长环境,包括打造舒适的学习空间、建立安全的情感沟通渠道。若学校暂未具备相关服务,家庭更需承担起环境营造的责任,同时可借助学习力指导师的专业力量填补训练空白。
最后杨娟教授强调,只有构建学校、家庭、专业机构协同发力的生态闭环,才能真正助力学生 “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此次专访中,杨娟教授的观点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力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为学习力的培养和提升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习力研究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