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由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京师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年度学术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杨娟教授作为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发表了题为《AI时代下学习力如何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专题学术报告。

社会各界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愈发重视,为适应变化的需求、应对儿童青少年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专业委员会于2025.11.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主题名为“AI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的协同赋能与未来路径”学术交流会议。
本次会议以“AI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成长支持体系的协同构建”为主题,汇聚临床、教育、科研、社会机构等多领域专家,围绕学习力发展、创伤干预、数字技术影响及哀伤辅导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不断。
杨娟教授作为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AI时代下学习力如何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专题学术报告,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实践洞察,破解学习力与心理健康的认知迷局。

报告开篇,杨娟教授便直指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核心痛点。她指出,当下青少年学习问题常与“躺平”“空心病”“沉迷手机”“为难情绪”“焦虑”“厌学”等关键词相伴,这些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学习与心理发展的深层矛盾。
在社会认知层面,杨娟教授指出现在仍存在两大亟待破除的误区:一是“学习力会损害青少年心理健康”,将学习与心理成长对立起来;二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心理不健康”,陷入“优秀即脆弱”的错误归因。
为佐证观点,杨娟教授报告中引用了扎实的调查数据:“研究显示,成绩落后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困难群体并发注意困难、强迫症、品行问题、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这一数据打破了“成绩好=心理压力大”的刻板印象,也揭示了学习力不足可能是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杨娟教授强调,很多人将学习力等同于延长学时、机械灌输或反复刷题,这是极大误解。真正运用好学习力可以高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综合核心素养,不仅不消耗心理能量,还能滋养心理健康。

随后,杨娟教授从脑科学视角解读,大脑可塑性极强,学习力培养与大脑发育密切相关。报告中,杨娟教授呼吁大家“尊重脑、发展脑、保护脑”原则,通过个性化学习策略与多元能力训练,帮助青少年建立高效学习模式,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最后,杨娟教授指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习力的培养更需紧扣时代需求与政策导向。杨娟教授特别提到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十条措施》,强调其中关于“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化学习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与学习力赋能心理健康的理念高度契合。
报告的最后,杨娟教授以一句生动的比喻收尾:“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没有风暴,而是拥有科学学习力这艘航船,能载你穿越任何情绪的波涛。”这句话不仅是对本次报告核心观点的凝练,更给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心理从业者带来深刻启示。

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多领域教育从业者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也为AI时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青少年面临数字冲击、学业社交压力等挑战,心理问题更趋隐蔽化、多样化,相关工作需家庭、学校、社会与专业机构协同发力。在此倡导大家要以人文关怀为核、专业技术为翼,搭建“预防-预警-干预-发展”全链条守护网络。
未来,我们将持续整合资源,推动学习力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完善成长支持体系,助力青少年以强大内心与卓越能力向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