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改革频发,其目的就是让高中学子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科学系统地规划好未来的规划,不要等到进入大学才发现自己选择的学术科目是自己不喜欢的、不适合的、能力不能满足的。那么学生在考中的学习当中,要如何去做学业规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认清自己,找准兴趣
对于高中生,未来学业规划应当是一步一步建立建立而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不同途径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
1)在学习各科目的学习当中,哪些是更为喜欢的?喜欢的具体点事什么呢?
高中生评估、确认自己的兴趣时,更为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询问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怎样的活动和情景,是自己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参与,想要展示的。
2)什么事情,我做起来不知道疲倦?
短期、定期的地分析、回顾一下自己近期的经历,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会越发不怕累、不会烦,处理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容易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3)若无须考虑经济、前途以及社会评价等各种因素,简单地从内心愿望出发,自身会希冀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
明确了将来想要做的是什么,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认清职业兴趣,匹配自身能力
有了上述的喜欢后,下一步更重要的就是了解清楚自己有没有匹配的能力。古语有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当然首要做的当然就是了解大学和学科、未来该科目的毕业生在职场的现状。大学的学科种类复杂,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它们所设立的学科齐全,有时单看很多名称是难以想象这些科目到底是学什么的,未来是做什么的。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学科和自己是否匹配:
1)该学科学什么,即教学内容。
2)该学科对人的素质要求。
3)该学科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国际化程度、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等(有出国学习意向的考生要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4)该学科以前的就业情况。
5)该学科对个人发展的利弊。
6)该学科所对应职业的报酬。
7)该学科与你的兴趣是否一致。
8)该学科所对应行业的前景,职业的前景。
三、认清目标,培养能力
职业目标和学习规划仅仅是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首步步,职业目标确定之日,也仅仅职业生涯的开始。在确立职业目标之后,我们拥有了努力的方向,下一步就是尽力地去努力,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能,让自己渐渐地能掌握相匹配的能力。另外,确定职业目标应该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实际情况(家庭、学习、教育、性格、爱好、特征等)。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懵懵懂懂地进入大学,模模糊糊地在职场摸索已经不是科学的成长模式了。在高中的三年当中,慢慢地确立、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才能让我们走在别人面前,更加容易地变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