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宇是一名高中生,学习刻苦但成绩平平。在与他做更深入的学业分析时,发现他的学习毫无计划可言,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宛如一只无头苍蝇。每逢考试,他便开始临时抱佛脚,恨不得一天之内背下所有科目的知识点。功夫下了不少,到了考场却傻了眼,“这个题我很眼熟,却怎么也下不了笔,脑袋空空,越考越焦灼”。考出来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让他逐渐产生了“我即便这么努力也考不好”的自卑心理,成绩便再无起色。
小宇成绩不佳的原因十分突出,那就是——平常未做好学习计划、学业规划。考前只能盲目地记忆知识点,但并没有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没有知识之间的构架和思维导图,导致临场发挥总是失常。
对于高中生,漫天盖地的考试和作业更加会让类似的同学感到窒息。学了语文想着数学题,背了公式想着新题型,每天都很忙碌,成绩却不升反降。缺乏了好的时间安排和科目规划,即便努力也很有可能不过是徒劳一场,努力与成功从不等价。

如何让努力从“无用功”变成学习的“助推器”,这就需要中学生修好高中学习的“第一堂课”:制订学习计划。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注意目标与现实的平衡。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从实际出发意味着学习计划的难易深浅要适中。计划定得太高,付出200%的努力也很难达到,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降低你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效能感。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曾接触过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学习安排能力很强。比如,在老师授课前,他安排了时间复习初中力学,因此顺利衔接了高中力学;并且在结课后,又安排时间复习了初高中的全部力学知识。于是在高考总复习中,力学部分的知识基础已经非常牢固,复习的压力也大大减轻了。
可见,学习计划从实际出发也包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出发,妥妥善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不至于使计划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最后将产生意料之中的良好效果。

学习计划必须有时间作为保证,否则只能是空谈。科学管理时间,能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更高效地学习,从而取得长远的进步。这意味着我们做学习计划的时候要分清轻重缓急,根据优先级来保证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
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技巧:
① 充分利用白天,例如清晨学习一小时的效果等同于熬夜学习一个半小时。
② 将“必须要做”的事与“可做可不做”的事分开。
③ 按照重要性、难易度对学习任务进行排序,从重要的、较难的任务开始着手。
长计划基于短计划的落实,短计划依托于长计划的方向。对于中学生来说,既要有初、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又要有学期计划、每月计划、每周计划以及每日计划。
另外,要注重“好的开端”。在第一学年一定要开好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稳中向好”的学习基调。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偏一尺。

计划赶不上变化,制订计划应避免过于呆板,要留有余地、保持弹性。
第一, 不要把计划安排得太满,要为制定的计划保留充足的机动时间,从而方便对计划进行调整。例如:单周周末不安排学习任务,而是用来处理未完成的学习任务;双周周末则用完成临时急需处理的学习任务。
第二, 不要过于机械化,要根据自己的精力或学习进度做出适度的调整,反思和改进学习计划。学习计划需要大方向的微调和小方向的调节,才能做到学得更加精准和深入。

经济学家戴尔•麦康基曾说:“计划的制订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
好的学习计划应当包括三大部分:
① 首先,对上一阶段学习状况进行剖析,认清自己以及取得的成绩和仍然存在的问题;
② 其次,进行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明确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③ 最后,抓住有限的学习时间,并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利用,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抱着“确定了就立刻去做”的态度。仅仅是决心并没什么用,还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殊不知,在一次次“明天我就开始学习”的决心中,知识点却在笔记本里落灰,那些想以后再去做的事情往往就再也没有以后了。
史铁生在《最有用的事》里写道:
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
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