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目标”,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dwinLocke)的定义,是指人们试图完成某项事情的目的,设定合理的目标能令人产生达到某项成就的需要,因此对人具有激励作用。
此处的“合理”,即指目标设定应当具体、难度适中、被个人所接受。
就中学生而言,学业目标是可以通过学习进行探索而确立的。首先需要自我认知和环境探索;随后,在自我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规划自己的学业目标。

如何拨正学习“迷航”之方向,轻松树立学习目标,2大方法需牢记:
实际上,上述这些心理暗示都属于非理性信念,而这些非理性信念会让学生做出错误的决策。
① 绝对化的要求(应该、必须):人无完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依个人意志而转移。② 过分概括化: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愤怒和对他人的敌意。③ 糟糕至极:对事物的可能后果进行灾难性预期,这一类学生容易陷入极度的负面情绪。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了目标管理方法SMART原则。
想要制订出可实施、可跟进、可考核、更易实现的目标计划,需要让我们的目标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① 具体化。只有目标具体化,才具有实现意义。
例如:不具体目标——我这个学期的目标是英语成绩大幅提升。
具体目标——到这个学期期末考试,我的英语成绩要前进10名,争取阅读理解不丢分。
② 可衡量化。无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
“我想提高数学成绩,越高越好”,如何衡量“越高越好”?目标里不能缺少数据,制定目标后,需要先问自己:我的目标能不能被衡量、被量化?怎样才能判断目标完成?
③ 可实现。制定目标时要确保目标是可实现的。
目标不宜太高太难,完不成时会有很大落差感,对自信心也会造成打击;目标也不宜没有挑战性。定目标时坚持“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目标。
④ 目标要具有相关性。制定的目标和学习要相关。
当主要任务是学习时,如果目标是明年完成100件志愿者工作,那这个目标就偏离了主要方向。
⑤ 目标要有时限性。有时间限制才能让目标更可控。
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目标就会为其他更紧急的事情让位,久而久之目标便会被淡忘。所以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这样能督促推进,避免拖延,提升效率。
做短期学习目标时,一方面要注意目标的具体、可行:如何安排学习内容,如何分配时间,哪部分最擅长,哪部分需强化。另一方面是要有一定挑战性:压力和绩效呈现倒U形曲线,适当的心理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心理压力过大,就会降低学习效率。

① 可视化目标
把想实现的目标写在纸上,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将这张写满目标的纸贴在显而易见的地方,利用视觉使我们专注于这些目标,从而促进我们长期保持高涨的热情去完成目标。
② 预先考虑实现目标的障碍
中学生在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反问自己:完成这个目标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常见的障碍有懒惰、犹豫、不坚定等。有时候,同学们学习出现走神,脑海中想着新上映的电影,最后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时间也流逝了。也有的同学因为没有实现小的目标而一蹶不振,自我效能感降到极低,目标越来越不明确。
破除这些障碍的最高效方法就是成为一个内心坚定而强大的人。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自己的心态,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加油鼓气,长期以后将会变得目标清晰、满腔热情。
③ 制订学习计划并执行
拟定学习计划是设定清晰目标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详细、合理且灵活的学习计划,有助于中学生学习目标的明晰化,当目标有变时,也能通过计划及时调整学习的航行方向,少走弯路。

中学生应当开始察觉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通过外部探索深刻感受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并认清身处其中的自己。
不要在大地上盲目行走,追求成就却不知道要迈向何处,让无谓的琐事在生命里循环叠加。人生需要更新与迭代,朝着既定目标前行,才能走向生命的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