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场景,是不是您与孩子的生活日常呢?
当让孩子去写作业,孩子磨磨蹭蹭就是不去,但当您发脾气后,孩子才听话;
当让孩子做家务活时,他们也总是草草了事;
当孩子做错事时,您的管教也当左耳进右耳出,听不进去。
为何孩子会用这种做法呢?
这是由于爸妈行为触发了孩子的自我防御系统。
那什么是自我防御系统?
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当自我以理性的方式消除焦虑而未能奏效时,就必须改换为非理性的方法来缓解焦虑,从而达到自我保护免于发生身心疾病的目的。
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为具有自欺性质,是一种潜意识层的自卫;二是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自我防御的种类有很多,杨老师给大家介绍三种在孩子在面对爸妈时很容易出现的:
1、逃避防御
这是孩子最容易出现的一种,这就说明,你说的话孩子是不喜欢听的,即将要做的事情也是他不愿意去做的,孩子就容易出现这种逃避防御的机制,但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年龄较小或者家长较强势的家庭里。
孩子有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孩子既不想激烈对抗爸妈,又不想按爸妈需要做事才使用的防御行为,一般表现为装聋作哑,对爸妈不理不睬。从而降低焦虑,维持自己的精神健康。
2、否认防御
否认防御是孩子们反应最激烈的一种,也是家长们觉得叛逆的表现。
经常会有孩子说,我本来都要去写作业了,但妈妈推门就催我怎么还不去做作业,这时我突然就不想去了;还有当我发现家里的地应该扫扫,我正打算去扫一下,突然爸爸说家里家务活那么多,你就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干,这时一点想去做家务的心思都没有了。
只有当他们感觉父母的行为严峻侵犯了他们的尊严、权力,他们觉得无法忍受时,他们才会使用这种激烈的防御形式。
否认防御一般容易发生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还有目前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的家庭。
3、合理化防御
又称文饰作用。通过这种机制,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内心想要的又得不到满足的痛苦经历编造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如阿Q精神。
阿Q说“儿子打老子”,就是合理化的防御机制,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欺负我的都是我儿子”因为这样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当然这个合理的“理由”只是虚伪的自我安慰而已;
所以当孩子做事应付的时候就是这种心理,他们就是被逼迫着干的,不能不做的时候就用这种“理由”自我安慰,草草了事。
父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出现这种防御机制来维持自我平衡。当然这势必会影响孩子配合父母,也会影响到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所以爸妈想要让孩子配合,需要防止这三种防御种类的出现。
当然要想避免这些防御机制出现在孩子身上,那我们就要知道哪些行为会使孩子出现不平衡的心理:
1、被控制
自我防御的根本就是自我控制来维持自己的平衡。所以在被父母控制时,孩子感觉到的就是要剥夺我的这种自我控制,所以特别容易会“叛逆”。
其实父母要进行教育,本身是要控制的,但是需要方法的,错误的方法是会让孩子有不平衡的心理,也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走远。
2、被否定
传统中国式教育,就是在否定中成长。父母通常觉得夸孩子会让他“飘”起来,所以即使自己觉得孩子很好,也会找出孩子的毛病,觉得“打压”他,他才能踏实学习,父母总是期望通过警告、批评、说教、嘲讽等方式,否定孩子不好的行为,从而控制孩子做出改变,让孩子变得更好。殊不知,这种方式培养的孩子通常会自卑,在社交、学习上都会出现问题。
父母也会有的现象就是唠叨,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控制,而且是强烈的,唠叨是有目的性的,当孩子去按要求做时,家长也就不会唠叨了。
那家长要怎么做才能维持孩子内心的平衡呢,杨老师有三点建议给到大家:
1、和孩子成为朋友
跟孩子进行无障碍沟通,最好的是与孩子成为朋友,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需求,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尽量做到平等。尽量做到只是建议,不是强制。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话语有抵触心理。但适当的严厉也是必要的。
2、多夸夸孩子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一定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是“你很棒!”、“真聪明”这样敷衍的话术,而是针对于他的优点,进行进一步的建议,就比如:家长可以在孩子主动去学习的时候说“今天很棒,主动的去学习了,如果能做到有计划的学习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就会有成就感,并且会为此去努力。
夸奖是很重要的,孩子会为了得到夸奖,而更努力的去学习,也不会有防御机制。
3、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有很多家长虽然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却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用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总觉得在经验上这么做是对的。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
孩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那么他是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的,家长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再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才能更好得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能感受到家长是理解他们的,自然就乐意和家长进行沟通,也就不会出现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