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教授:适合中学生的思维导图法

发布日期:
2022-10-27

浏览次数:

来源:

京师通

有的同学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卷子,参加无数培训班,直至感到力不从心、不堪重负,到最后发现成绩依然没有起色,甚至不清楚自己学了什么。这是为什么?


学习效率低,复习方向模糊,抓不住重点和关键,不是我们学习时间的问题,而是我们思路不够清晰。如果我们用思维导图去归纳,可以通过关键词将结构调整画在纸上,形成关于思维导图的整体形象,便于记忆和理解。学会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就能够在脑中浮现出学科知识的逻辑。



01

思维导图学习法



思维导图最初是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东尼·伯赞发明的一种笔记方法。它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记笔记的方式。


思维导图更多的是用来记录被激发的思维,并将这种从中心到周围的非线性的思考整理记录下来。它简单有效,能够激发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而且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更简便的为我们所记忆、为他人所理解,从而不断地激发思考过程中可视化的思考潜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的每一个记忆都可以触发联觉,而这种联想能够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无数个节点,然后联想起相关的事物,而每一个节点也可以再成为一个中心,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脑海中瞬时的记忆转化为图文的形式,这样一份思维导图就成为我们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


杨娟教授:适合中学生的思维导图法



02

思维导图有哪些好处



那么,思维导图对于中学生来说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它可以理清思路、做笔记、思考问题解决、进行知识点管理、梳理自己地烦躁思绪和写作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为了考试,还是日常练习,我们都希望达成一个关键目标——提高学习、记忆和记录信息的能力。思维导图真正的意义不是在于怎么把一个方案画出来,目的是引导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去进行归纳总结,分类储存,加深记忆,便于提取。


比如同学们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卷子,参加无数培训班,直至感到力不从心、不堪重负,到最后发现成绩依然没有起色,甚至不清楚自己学了什么。这样学习效率低,复习方向模糊,抓不住重点和关键,不是我们学习时间的问题,而是我们思路不够清晰。如果我们用思维导图去归纳,可以通过关键词将结构调整画在纸上,形成关于思维导图的整体形象,便于记忆和理解。学会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就能够在脑中浮现出学科知识的逻辑。


杨娟教授:适合中学生的思维导图法



03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那么,如何绘制这些思维导图呢?由于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结果呈现和信息传递的手段。更是帮助我们建立思维逻辑的思考工具,所以绘制思维导图提倡从发散思维到思维关联记忆的过程。


首先,是确定主题,比如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之前,我们会整理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仅仅依靠背诵练习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复习时遇到问题需要随时整理,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可以分章节、知识点归纳。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对章节知识点进行回忆,加深印象。然后,根据知识点组织思想,对其应用发散思考。最后,理清逻辑,绘制我们的思维导图。


应用思维导图是为了让知识点更清晰明了,绘制的思维导图不仅是罗列知识。想要做出一份优秀的思维导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杨娟教授:适合中学生的思维导图法


我们可以试着根据提示,画出一幅自己的思维导图来。先把纸张横过来放,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的主体形象的中心图像。画时应先从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枝代表关于你的主要思想。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可以添加无数根线。在每一个分枝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每当你想到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里跳出来。要善于运用你的想象力,改进你的思维导图。


可以试着先从一个知识点开始,在练习中逐渐熟悉和完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你可以熟练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忆、归纳。这时你会发现,学的内容不再没有思路,而是条理清晰,很清楚哪些知识点掌握的情况,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也没有那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