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21-01-29

浏览次数:

来源:

京师通

摘要:


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河北省某高中的问卷调查,探究了创造性思维对学业成绩的因果效应。


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对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产生了更大的效应。创造性思维通过自尊、内控点和自我效能等中间路径影响学业成绩。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对于那些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的学业发展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同时发现,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两个维度中,聚合思维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大于发散思维。


引言


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钱颖一,2018)。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涉及认知加工的心理过程。近年来,许多高校自主招生的题目都考查了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例如,“黑板和厕所有什么关系”、“井盖为什么都是圆的”、“梁祝化蝶为何不化比翼鸟”、“西湖是什么颜色”等。这些题目既能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涉猎是否广泛,又能检验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否新颖。从漫无边际的开放式思考出发,落脚点在一个自圆其说的答案上,创造性思维在这里发挥着巨大作用。


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


其实,并非只是自主招生强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2017年高考改革以来,教育部每年都会发文部署高校招生工作,提出了“减少单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查”、“增加高考试题的情景设计,增强应用性、创新性”等内容。而对于中考而言,要求2023年前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意味着创造性思维将在整个教育阶段的筛选机制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基于骆方等(2005)编制的创造性思维量表,对于河北省某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而言,探讨了创造性思维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同时,也考察了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异质性。


结论与启示


作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已有学者对于创造性思维是否促进学业表现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此外,几乎没有文献探讨创造性思维与学业表现之间的因果效应。


研究基于河北省某高中的问卷调查,采用工具变量法探讨了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因果影响及其机制,并考察了创造性思维对不同群体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以期为下一步的政策干预提供方向。


具体的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创造性思维对学业成绩有正向因果效应。

第二,创造性思维对于那些处于成绩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学生产生了更大的作用。

第三,创造性思维通过提升自尊、内控点、自我效能进而促进学业发展。

第四,进一步的研究得出,创造性思维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对于那些家庭背景较差、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学业发展产生了更强的效应。

第五,再次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同时发现,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两个维度中,聚合思维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大于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早已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成为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讨论的重要课题。许多国家将促进创造性思维作为教育目标来培养下一代创新者。例如,新加坡新课程将“创新思维”作为国家教育目标,加拿大将创造性思维作为新课程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Hadar & Tirosh,2019)。


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于我国制定教育目标具有显而易见的实践价值:其一,考虑到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业表现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下一步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二,针对那些劣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干预政策将会带来更高的回报。


创造性思维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


未来有关创造性思维的本土化研究可以将目光放在家庭环境或者教师因素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干预上。


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处于优势阶层的学生更倾向于被鼓励采用创造性思维思考问题(Fan & Zhang,2014)。


另一方面,国外有学者发现提高创造力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与家长相比,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创造力练习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创造性思维(Karpova et al.,2011;Ozkal,2014)。



参考文献


安奕, 任玉丹, 韩奕帆, 等. PISA2021 创造性思维测评及启示[J]. 中国考试, 2019 (11): 11.

蔡笑岳, 朱雨洁. 中小学生创造性倾向, 智力及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2): 36-41.

陈国明. 学生问题解决评估框架的构建与启示——以 PSIA2012 为例[J]. 课程教学研究, 2015 (1): 25-31.

邓小平, 张向葵. 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5): 645-651.

耿超,赵茜,范彦. 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考试,2020(05):36-41.

骆方, 孟庆茂.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评测验的编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4): 94-98.

钱颖一.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 理念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 39(4): 1-16.

童秀英, 沃建中. 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2): 22-26.

沃建中, 王福兴, 林崇德, 等. 不同学业成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差异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2): 29-35.

张婷婷. OECD 发布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技能 PISA 报告[J]. 比较教育研究, 2014 (6): 111-111.

郑日昌, 肖蓓苓. 对中学生创造力的测验研究[J]. 心理学报, 1983 (4): 445-452.

周治金, 杨文娇, 赵晓川. 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5): 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