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认为自己能学好,愿意付出努力,可是天天努力,学习成绩却很难上升,好像成绩不好与这些因素都没有关系。如果学习动力不存在问题,成绩还很难提高。那可能是没有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元认知、专注力、记忆力、创造力、情绪智力等。今天京师通给大家讲解元认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呢?我们自知能力被视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智慧。心理学里专门有一个术语来描述人的这种自知能力,即“元认知”,它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思考”,即省察自己。
关于元认知,我们听起来比较陌生,但实际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应用着,考试的时候,看到一道题,虽然不会做,但是我们知道不会做这道题,是因为我们没记住某一个应用的公式,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较高的元认知的能力。
人类的这种自制的这种能力,就像一面镜子,把自己一举一动都映照在镜子里,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自己。你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不对的,做哪些可以提升自己,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而这种自省的自知的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智慧心理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描述人的,这种自制的能力就叫做元认知,她是我们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如果同学们的元认知能力比较强的话,我们会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哪些课程内容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内容没有掌握。我们在学习或者练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能够应对什么样的题目。就不会出现,老师一讲我们就听得清楚,做练习的时候查资料也能去做出题来,但是考试的时候我们就很难考出成绩来,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在元认知能力上面的训练还没有足够。
接下来,看一个曾国藩的例子。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资质平平,23岁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7次(可见他韧力十足),28岁才考取三甲进士。在曾国藩考取进士之前,他真的是学习效率很低的学生。要知道,许多著名人物,像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中秀才普遍只有十六七岁。曾有一段野史形容曾国藩的智商,有一个贼跑到曾国藩家里偷东西,藏在房梁上,准备等全家都睡熟再下来。当时曾国藩正在背诵一篇短文章,背了很多遍都不会,最后贼实在忍不住从房梁上下来,给曾国藩背了一遍,扬长而去,临走说了一句:“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虽然这段野史未经证实,但曾国藩在很多文献记载中确实资质平平,可这么一个普通人后来怎么就成为晚清的四大名臣了呢?曾国藩从29岁起,有了一个关键的习惯——每天记日记。他的日记不是简单的流水账,是对当天的所思所想进行全盘的检查与反思。曾国藩写日记,终其一生,几乎未曾间断。之所以写日记,是因为在他看来,是有意注意并观察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对锻炼思维、总结不足、高效利用时间、进行下一步提高等非常有帮助。曾国藩思考自己如何思考,进行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一步一步提高自己,成为晚清名臣。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说,他的成功就是修炼自己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试想,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每天做题到深夜,是否对自己做题的习惯和思路有过深入思考,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相对优势和劣势?而考试中,经常犯的错误为什么总是那一类?我们是否清晰知道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是什么影响我们的学习进程,对下一步的知识学习产生阻碍?事实上,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认知和分析这些问题,那离成绩的快速提升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