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身上有着多重身份:她既是北京京师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美羊学习力”)的CEO,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作为美羊学习力的核心推动者,她正带领团队专注于青少年学习力辅导,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更多孩子提升学习能力与成长潜力。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张玉梅坦言,公司其实更像是一个平台,让一群关注孩子学习底层能力的教育人共同探索“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一议题。

她们研究的是“学习力”,不是任何一个学科知识该如何学习,而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如何提高,学习方法如何优化,学习习惯如何养成。简单说来,是研究如何让孩子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让孩子把学习这件事变成一种自觉的、能带来愉快和成就感的事。
张玉梅大学学习的并不是教育专业,毕业后多年在媒体行业工作,兴趣使然,让她更多的时间花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上,业余时间会帮助学生学业规划与学业发展咨询,也会经常给大中院校学生做讲座,她觉得这事不但有意思,也很有价值,但只是把它当成“斜杠”的副业。
决定创办一家公司专门做学习力辅导源于张玉梅在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读教育运营与管理MBA的经历。在北师大,她接触到了更多教育行业的同学,有了更多教育理念的碰撞,看到了更多教育创业的形态。她忽然觉得,原来自己随手做的那些事,并不是个别学生的需求,而是指向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方向,是可以作为一份事业去发展。“也许,我可以做一家专门培养孩子学会学习的教育公司”,张玉梅说。
创业比她想象的艰难,经过三年的理论构建和产品研发,公司刚起步,就撞上疫情。已经研发的学习力辅导是线下面对面的一对一辅导,需要和学生见面沟通,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下咨询难以推进,但团队已经建起来,每天都有经营成本,睁开眼睛就是压力。她说,那时候心里真是很慌,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开展线上的业务。过程很痛,像是被迫拧着方向盘转弯。但后来她发现,学习力辅导其实也有线上可以交付方法,甚至打开了新的空间。危机,反而逼着她们找到更多元,更坚实的模式。

学习力辅导不是在教知识点
张玉梅与《商学院》记者交流时说,她们的业务大致分三个方向:一是培训学习力辅导老师。经过培训的老师,不是去做学科教学,而是去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甚至是学习的习惯的辅导。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力辅导,通过一对一咨询,或者短期训练营的方式,助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三是结合AI技术,推出助力老师辅导的学习力辅导系统,系统核心的功能是通过测评来评估孩子遇到的学习问题,并根据测评结果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力辅导课程。测评评估就像一面镜子,把孩子的长处和遇到问题清楚照出来,让家长和孩子更加清晰地了解影响成绩背后的因素。
张玉梅记得很清楚,她曾辅导过一个初二的女生。这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总在四五十分徘徊。可这并不是一个贪玩、不肯用功的孩子。恰恰相反,她在学习数学上看起来很用功。
这名学生的父母都是985大学的硕士,当年高考数学都在一百四十分以上。他们理所当然觉得,女儿的数学学习应该也能像他们一样。可是偏偏,孩子就是考不及格。初二一整年,四十几分像是刻在卷子上的数字。
这孩子为什么学不好?在家长眼里,答案很简单:还不够努力。于是父母安排更多补课与练习,也经常亲自辅导。家中场景往往是爸爸给她讲题,一遍遍推演公式,逐渐失去耐心,妈妈忍不住脱口而出一句话:“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还不会?”孩子低着头,不吭声,心里既委屈又烦躁,家庭的气氛越来越紧绷。
张玉梅辅导案例时,首先通过和家长、学生的沟通咨询做了一次全面的评估。她发现问题并不在是否努力这个维度上,而在更深的地方。
第一是兴趣。这个孩子小学低年级时数学还不错,但面对父母的高要求,即便考了九十多分,也会要求更多的练习,追求一百分。久而久之,她心里早把“数学”和“惩罚”连在了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早被这种恐惧消磨殆尽。
第二是信心。她总觉得自己“不行”,不可能像父母那样聪明。每次拿起练习册,她心里都先打了个退堂鼓:“我肯定不会。”这种缺乏自信的心态,让她越学越没底气。
第三是方法。父母都是学霸,解题快得像闪电。可他们教孩子时,却不懂得放慢脚步。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年人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中间,其实有一条深沟。孩子需要的是循序渐进、能被真正理解的方法,而不是“你应该懂”的逼迫。
最后是习惯。这个孩子的题量太多,根本来不及精做。为了应付,她学会了“糊弄”——先把题写上去,对错再说。久而久之,题越做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
在她看来,一个孩子学不进去,并不是因为笨。很多时候,是掉进了恶性循环:成绩差,家长责骂,心里烦躁,学习更跟不上,再被责骂。要帮他们,就得找准一个切口,把循环先破掉。她把这事分成四个层面:激发学习动力,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化解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听起来是方法论,其实背后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科学指导。
张玉梅没有急着给孩子加码,而是先找切口。她帮孩子减少了练习量,筛选真正适合她的题,鼓励孩子改变思维模式,认真对待这几道题,孩子觉得有掌控感,顺利做完也更有成就感。然后,她再指导家长改变反馈方式,手把手教家长如何辅导孩子更有效,慢慢的,恶性循环被打破了。
四年后,这个女生参加高考,数学考了125分。虽然没有父母当年的一百四十多分,但她走过了最艰难的那一段路,甚至还对数学生出了兴趣。她学会了相信自己,也学会了科学学习。
张玉梅常说,学习力辅导要把每个学生当成个性化的学生看待,解决属于这个学生的学习困境。通过带过的大量个案,她总结说,当下孩子面临的学习困境中,也有很大的共性。
首先,几乎所有孩子在学科学习上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无论注意力是否投入在学习上,孩子每天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是足够长的,这是家长和孩子的无奈之举。而时间的过度投入,往往带来动力下降,陷入“假努力”现象。
其次,孩子在快速变化,但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改变缓慢。今天的孩子在信息化的环境中长大,接受知识的方式、思维的节奏、对学习的理解,都和上一代不同了。可不少家长还在用自己当年的经验来要求孩子。于是冲突产生了,孩子难以从家长那里获得科学有效的支持,家长也困于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从而带来家庭关系的越来越紧张。
所以,张玉梅和她的团队并不会去教学生具体的“某道题怎么做”,也不会通过更多的学习任务让孩子提高。他们做的,是在学习的更深层次,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帮孩子找到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帮家长调整反馈的方式。
她笑着说:“我们的目标是学习能力培养,不是在教某个知识点。”

不断迭代课程体系
张玉梅常常说,她们的学习力辅导,是市面上少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落地产品。一方面有大学教授们的研究做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有大量一线教师的实践做实施指导。而课程的设计和更新,都以辅导学生的真实反馈为基础。
张玉梅说:“很多老师一套PPT课件能用三年,在我们这里不存在。市场离我们很近,信息反馈很快,逼着我们必须快速更新。”
这些市场信息从哪儿来?主要有两个渠道。第一,是老师的反馈。比如,一个老师可能只有几个学生的反馈信息,但全国所有老师加起来,就是成千上万的反馈信息。汇总到公司,就以清楚看到学生群体的变化。第二,是商业端的反馈。学习力辅导的服务中包含家长的沟通,这些也会实时影响产品设计。
在她看来,教育产品的特殊之处在于,使用者是学生,购买者是家长。当下很多家长在教育上的投入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和家长盲目购买,孩子被动接受有关。而学习力的产品,在课程研发上,既要考虑到孩子的使用,也要考虑到家长的作用。学习力作为教育专业词汇,很多家长最初难以理解,她们设计家校共育课程时,要求做到“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也能听懂”。但随着数据量增大,发现这个标准反而限制了课程深度。于是他们调整策略:该专业的地方,依然要用专业术语,保持课程的学理支撑,同时使用更通俗的案例做解读,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这种不断的调整,就像一场拉锯。平均八到十个月,产品就会进行一次版本更新。张玉梅坦言,工作量非常大,教研的难度尤其高。“知识的产出,本来就是艰难的。你看有些人写歌,写到后来写不出来了,就是因为创作本身需要巨大的能量。”张玉梅自己要求高、节奏快,但慢慢也学会了妥协。“如果追求完美,产品就跑不动。后来我们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保证实效的基础上,尽可能更好,但不再一味追求极致。这样,发展速度反而更快了。”
以学习力师资培训课程为例,至今,已经迭代到了第七版。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内容的完善性。早期课程中,理论较多,经过几轮迭代后,增加了大量实践案例,使得课程落地性更强。
第二是体系的完整性。原本的大模块逐渐细分为更多维度,每个模块内部也有了清晰的逻辑结构,更系统化。
第三是形式的多样性。课程从单一的线下授课,发展为线上线下结合,同时录播与直播结合,方便灵活学习。
张玉梅强调,学习力课程底层的逻辑非常清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快速迭代而不破坏整体结构。她打趣说,发展有时就像赛车,前行速度飞快,但轮胎需要更换。
从实验室到课堂
学习力辅导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交叉与融合,原本这些是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做学习力商业化产品之前,已经有多年的学习力项目实践,张玉梅戏称是学习力辅导的实验室阶段,在实验室阶段,大量的学生参与实验项目,通过学生反馈,进行筛选,再实践,再优化,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学习力辅导体系,重点关注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三大要素,三十多个细分能力培养。
目前,在公司主要的三条产品线中,AI技术赋能线是启动时间最晚、,但发展最迅速的产品线。2022年启动研发,2024年上线,从最早的在线测评小工具,到现在形成了学习力综合测评和智能个性化课程的辅导系统。张玉梅说,AI并非选择,而是时代的必然。未来五到十年,人工智能将深度赋能学生学习力提升,这是公司重点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她们培养了大量学习力指导师。他们原本是学科教学老师,也有不少跨界人士,从HR,码农,医生等转向了教育。通过学习力指导师的培训之后,不少人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真正走上了学习力辅导这条教育之路。而学习力AI技术赋能这条产品线,就是助力学习力指导师能够落地做学习力辅导的好帮手,尤其是他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习力测评与学习力个性化课程,让学习力辅导更科学,更有效,更轻松。
张玉梅说,她们的工作不是去创造新的理论,而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家长和学生都听得懂的语言,变成真正能用的工具和方法。教育,本来就该这样,不虚,不玄,不空,接地气,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