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谈“非认知技能如何影响学业成绩?”

发布日期:
2019-04-29

浏览次数:

来源:

京师通

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社会科学领域都证实了非认知技能对于学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目前,大五人格理论是学界普遍接受而且广为应用的非认知技能的衡量标准。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有五大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外倾性、责任心、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但很多研究表明与广义的大五人格特征相比,性格中那些单一、具体的方面预测学业成就的力度更大,可塑性更强。


因此,讨论具体的非认知技能对于分析其影响学业成就的结果至关重要。接下来,我将选取学习动力、自信、控制力三种重要的非认知技能类型讨论其对学业成绩的效应。


北师大教授谈“非认知技能如何影响学业成绩?”


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与各种学业表现高度相关,这里学业表现包括今后更高的收入、接受更多得教育、更好的学习成绩、更低的学业焦虑感等。有动力的学生常常通过参与课堂提问、寻求建议以及参加课堂、实验室和学习小组等行为提高学业成绩。Froiland & Oros(2014)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内部动机通过课堂深度参与、密切关注教师所教内容等行为促使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提高了数学、科学和历史成绩。


Guthrie等(2006)利用准实验研究,发现在课堂上使用有趣的、动手的实践任务可以激发阅读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Robert & Shawn(2011)考察了14至16岁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发现动力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


那么学习动力对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呢?


很多研究者发现学习动力强的学生,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时总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高,而这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由于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家长和老师应该时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寻找适合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


北师大教授谈“非认知技能如何影响学业成绩?”


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学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也得到了广泛探讨。研究发现,自信心与学业成就有很强的相关性,尤其与阅读以及数学素养密切相关。即使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自信心预测学业发展的能力甚至高于智力。Martins(2017)利用葡萄牙的旨在提高学生的非认知技能的项目,发现通过改善自信心等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Francisco & Leandro(2010)对于四所公立学校7~11年级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对于学校呈现消极态度,学习成绩下降。我们通过中国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也发现自信心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的学业成就也非常重要。


那么为什么自信心对学习成绩如此重要呢?


在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自信心会强化学生的工作记忆和专注力,会提高个体的监控策略和条件策略,通过这些中介变量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影响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的有效陪伴,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这里的有效陪伴,不是指陪孩子写作业,需要多陪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观看电影、话剧等。


北师大教授谈“非认知技能如何影响学业成绩?”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在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期望的行为和学业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控制包含了对自己行为、情绪和意志的控制。一项对14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控制解释了高中平均成绩差异的30.2%至44.9%。其中自我控制通过自我报告问卷、家长和老师的评分以及行为评估来衡量。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对于大学学业成绩和今后收入的影响,均得出类似的结论。


Richardson et al.(2012)认为自我控制是成为一名成功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业成绩,还能通过心理健康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成绩。


Matthias et al.(2016)通过对德国学生的研究甚至得出自我控制对于学业成绩的解释力度高于认知技能。自我控制表现出如此重要的作用可能是由学习行为来解释的,有高度自我控制的学生表现出更少的拖延,并且能够很好地管理他们的学习时间,按时完成任务。


同样很多研究也发现自我控制可以通过干预进行培养Yeager & Walton(2011)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提高学生自我控制的干预措施能够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当前的成绩,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有作用。参加自我控制训练的学生会减少逃避努力的倾向、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