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业能力或者学习成绩不仅是家长和学校最关心的话题,也是教育、心理、经济学专家一直研究的问题。
学者们发现家庭环境(包括家长的学历背景、经济条件、教养方式、陪伴时间等)、学校环境(包括班级规模、同伴效应、学校的组织结构、学校设备、教育经费、学年和课时的长度等)、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教龄、学历等)都对学生成绩会产生影响,但诸多层面中家庭背景这一因素能够解释学业成绩的绝大部分差异。之后有大量的学者开始研究,家庭背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家庭背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学者们在研究家庭背景或者学校环境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时发现,即便控制了所有可观测的因素,残差项仍然很大。过往学者大多将此现象简单地归咎于测量误差,忽视了那些难以衡量却与家庭背景以及学业成就紧密联系的因素,即后天可以训练并发生改变的“技能”。21世纪以来,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Heckman)等诸多经济学家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概念的新人力资本框架,并将技能划分为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两部分。以青少年学生为例,认知技能通常运用IQ测试或者阅读、数学成绩等衡量;非认知技能则指的是在学校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基本态度、行为和策略,对于个体的学习成绩、受教育程度等学业表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研究讨论家庭背景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时,通常利用父母教育期望、儿童教育资源的获得等作为中介变量,忽视了那些潜在的促进个人特质形成进而影响学业成绩的非认知技能。因此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家长预期很高,天天陪孩子写作业或者上各种课外辅导机构,但孩子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干预的研究略显空白。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非认知技能对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着持续和显著的影响,并可以通过干预项目进行改善。教会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非认知能力。
技能可以通过后期培养来提升
早期非认知技能的获得可以促进后期认知技能的发展
相较于认知技能而言非认知技能具有更强的可塑性
我们的一系列研究发现通过家庭教育对于个体非认知技能进行干预和投资将更加有效,不仅促进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进而影响其受教育年限,在长期发展中还有利于他们的职业选择以及获取更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