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小白”妈妈
发布日期:
2022-01-20

浏览次数:

来源:

京师通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举办的“学业规划师”培训现场,不仅有多年教育行业从业工作者,也有关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家长。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双非小白”家长的学习实践之路!




NO.1

经验分享篇


我是来自江苏南京的一位新初三男生的妈妈,目前正在学习杨教授的“学业规划师”课程,我本人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老师,也没有教育相关专业的背景,算是一枚“双非小白”。


我儿子是一个资质普通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属于“慢热型”学生,进入状态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理解力也很一般。


“双非小白”妈妈的北师大学业规划师学习实践分享!




幼儿园阶段,我们没有提前学习任何小学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进入小学之后,一直处于拼命奔跑的状态,力争缩小差距、不拖班级后腿、不拉低班级均分是长期信念。我一直鼓励他遇事多思考,保持独立见解、不盲从。所以,孩子在小学阶段过得非常辛苦,一面遭受着名师的不断否定和敲打,一面执着地保留着属于自己的批判精神。


现在回头看看,如果说有哪些方面值得肯定,那就是在学习之余,坚持了两个兴趣爱好——绘画和英语。绘画,选择了以创意为主的课程而非临摹考级;英语,选择了Side by Side对接UNCLOCK课程,而非《新概念》之类传统课本。而这些“非主流”选择,当时还遭受过群嘲。是啊,一个连校内学习都搞不好的孩子,还浪费时间去画画,去请外教单独练习口语,确实很“不科学”。而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是孩子自己喜欢,能坚持长期练习,除了“看起来没用”,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


随着小升初来临,我们放弃了鼓楼区的重点初中,把家从城西搬到城东,选择了一所离家步行10分钟之内到达的新办中学。这是一所小而美的学校,第一届只有一个班40人,我们是第二届,一共两个班80人。校园环境非常优美,大操场大草坪、标准足球场、环形跑道、篮球馆、羽毛球馆,校园内可远眺紫金山。与老城区内的中学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初一第一任班主任是英语老师,由于孩子的英语说得流利地道,老师对他非常赏识,给予了很多竞赛机会,也直接改变了他对课外竞赛的偏见(2021年以裸考状态获得“希望英语口语大赛”的江苏省一等奖)。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体验到兴趣爱好带来的“好处”,也是第一次在集体中找到了存在感。


到了初二,班主任换成了数学老师,数学是他的弱势学科,面对班主任的画风突变,学习难度系数的成倍增长,他也迎来了初中的“至暗时刻”。然而“惊喜”不止于此,所谓“考场失意,情场得意”,初二上半学期,他陆续收到了两位美女同学的“真情告白”,伴随而来的是学业成绩一泻千里。作为一个“火眼金睛”的侦探级老母亲,在每段“恋情”的萌芽期就发现了蛛丝马迹,并且毫不留情地扮演了“棒打鸳鸯”的角色。当然,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毫无意外地跌入冰点。


那个曾经积极上进、温暖可爱的小男孩,变成了在学校怼天怼地怼老师,和同学争吵打架,在家上网玩游戏,半夜“偷手机”用QQ聊天,擅长“游击战术”的“杠精少年”。而我们之前使用过的所有教育方式均遭遇“团灭”,讲道理没用,打屁股更没用,眼看着中考的日渐临近,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正当我束手无策之际,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京师通的公众号文章,分享微信的王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父亲,已经先学习了杨教授的课程。在王老师的推荐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学业规划师”的课程。


通过学习,我才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是多么的无知,基本处于文盲水平,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自身。真心地感谢此次课程,让我在教育方面的认知得到了很大提升,也终于从极度焦虑中解脱出来。当自己的状态不再焦虑紧张的时候,孩子的状态也发生了改变,我们终于又可以打开心扉,开诚布公地交流。



NO.2

学以致用篇


“学业规划课程”中的知识不仅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因为我的职业不是老师,所以除了自己的孩子,没有其他案例。今天就简单分享几个自己家的小故事:


1、引导孩子自我分析:当我第一次把“周哈里窗”和“马斯洛需求”的概念分享给孩子时,内心十分忐忑。担心初二年级的男生,不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没想到他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认真地研究了自己的需求,仔细分析了“周哈利窗”的四个象限。正好当周的语文作业有一个自选题作文,他就把整个过程写了一篇作文交了作业,后来还受到了语文老师的点评表扬。这对孩子是一个正向的反馈,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给我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其他方案开了一个好局。


2、学习时间管理: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管理时间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或者说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一开始,我是让孩子自己记录在校的时间使用情况,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先记录三天,每天回家后,我再用画饼图方式总结,用图形直观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开始反思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个引发反思的行为,恰恰也是“元认知能力”的提升过程(个人看法)。通过宏观的时间观察,接下来就是进入微观时间管理,当我们讨论“课堂时间”的规划时,我提出了“番茄闹钟法”,引导他合理分配课堂45分钟的时间,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在安排“放学后时间”规划时,我又导入“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概念,引导他采用多频率复习的方法,巩固每日学习内容。


通过多次渐进的引导,孩子主动提出:放弃在学校晚自习,改成放学后回家写作业。直到此时我才得知,原来在校晚自习时,班上的同学们会“分工合作”,有些学生带标准答案,自己抄完给同学抄,有些学生会先写完某课作业,再“友情”提供给其他同学抄。这样的诱惑,实在太考验初二学生的定力。我还记得当时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一方面是诧异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一方面又暗自欣慰,孩子愿意与我分享内情,还能选择主动脱离。


3、归因和自我效能感:引导孩子学习向内归因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个人觉得要把养成这个思维方式和“建设成长型家庭”、“提高共情力”的任务结合起来一起做。对孩子提出要求之前,家长应该先要求自己做到。我们每天都要遇到无数问题,不是每件事都能“对内归因”。如果不改变固定的思维模式,不主动转换角色,没有“共情力”,是很难养成“对内归因”习惯的。因此,我在培养孩子“归因方式”时,是将“成长型思维”和“共情力”结合。我们常常角色互换,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寻找不同以往的解决之道。


4、通过“高校卡”建立目标:高校卡是“京师通”的一款产品,通过“分析内在人格→确认优势方向→锁定目标大学”的步骤,帮助中学生探索自我,确立高考目标。我家孩子通过卡片做内在人格分析后,发现自己竟然是“主导型”人格,同时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有优势。他非常惊讶,仿佛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双非小白”妈妈的北师大学业规划师学习实践分享!



之后又在高校卡片里了解到,原来中国有这么多大学可以报考,这么多专业可以选择,一下就被激发出“我要上大学”的愿望,继而决定了放弃大部分游戏爱好(保留高达模型拼装),彻底断绝早恋(原话是“再也不搞事情了”),确立“必须要考上高中”的中考目标。


我抓住机会,当即分享了南京市中考政策和往年录取的信息。又结合实际情况,发现可以充分发展他的绘画特长,通过艺术特长生的方式(低于正常分数100分+美术加试),报考南京的一所四星公办高中,这个学校美术班的本科率是百分之百,其中九大美院和985/211高校的达线率是百分之八十。当得知可以把坚持多年的兴趣爱好和中高考结合的时候,他既兴奋又激动。那时,我看到了一个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少年!



NO.3

总结



感谢有机会能和大家做经验分享,教育是一件特别个性化的事情。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家庭也都各有特色。正如杨教授的课程中说的“如果孩子是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树叶和果实。孩子一辈子都要通过家庭来汲取营养,获得生命的滋润。”


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不能只在当下为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站在高处为孩子预见未来。家长主动提升自我认知,建立和谐家庭环境,无条件地接纳一个生命的存在,提供源源不断的的精神和物质滋养,才是真正的“计深远”。最后,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充满欢喜地与孩子共同成长。